转自2016.7.28《新商报》

人物名片
吴文忠,1968年出生于安徽无为,大连徽商商会常务副会长。
1999年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博士毕业,曾先后就任于德国国家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、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,从事生态毒理学研究工作,并作为联合国特聘环境专家,为日本、韩国等国家环境部门做培训工作。
1999年底,受中国科学院邀请回国,成为我国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,博士生导师。牵头组建国家二噁英实验室,起草并制定了国家环境标准二噁英测试方法。
2003年创办了大连医诺生物有限公司。现任大连医诺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研究员;大连新药创制技术创新联盟常务理事;国家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导师。
“从产业发展来讲,我们一定要扎根在大连。”吴文忠语气坚定,他表示一方面是出于感情的原因,另一方面是医诺生物有限公司的团队在大连铸就,之后无论医诺在国内外各地开设多少分支机构,但“根——核心团队肯定会留在大连”。走过了13年的创业征程,如今医诺俨然已成长为一个“相当健康的小伙子”,但吴文忠并没有就此满足,“我们的规模在行业里还不算是很大,我们努力要做成有规模、有价值、受人尊重的公司,因此我们现在正准备在新基础之上,实施‘主动二次创业’。”而这种不忘初心、保持激情,或许正是儒雅有加的吴文忠博士身上最典型的气质——他以其独到的个性和魄力,极好地诠释了科研人员该如何去做好一家企业的真谛。
回国和来连的两个“巧合”
1999年,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之后,吴文忠先后就职于德国国家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、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,从事生态毒理学研究工作。但此时,他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交集却早已开始——比利时发生震惊全球的二噁英中毒事件,而当时恰好在做二噁英研究的吴文忠,应中科院之邀,开始牵头组建国家二噁英实验室,并就二噁英制定了国家检测标准,“那时候,国内几乎没有人研究二噁英,基础非常薄弱,而我需要和大家一道,来解答二噁英到底从哪里来,具有多大的毒性等问题,当时国家对此很重视。”而这个“巧合”只是双方合作的开始。彼时中国刚刚开始推行海外高端人才引进政策,1999年底,32岁的吴文忠受中国科学院邀请回国,成为我国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,博士生导师,“虽然当时国内的条件相对比较艰苦,但大环境决定了,我们科研人员有很多机会做很多事,我就是做研究出身的,当然希望自己在研究生涯中能学以致用。”
“我来大连也是个巧合。”吴文忠表示,2002年夏天,他从武汉来连,“当时在武汉,感觉要热死了,而大连很凉爽,且这座城市给我的感觉是积极向上、有朝气。”当时吴文忠是与大连化物所做技术交流,结果在与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领导的接触中,他得知开发区正着手推进现代中药产业,本就对大连这座城市动了心的吴文忠,便有了留下来的意愿,双方经过洽谈达成合作意向,次年吴文忠带领着18名科研人员,创立了大连医诺有限公司。主营高纯度抗氧化功能因子、人体必需不饱和脂肪酸、功能因子微囊化新产品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。

突破第一单赢得生存机会
万事开头难,最初很多人并不看好吴文忠,认为他不适合做企业,但他表示既然“想好了就一定要做”!但做什么同样是个问题,巧合再度出现,2003年年底,一位朋友拿来国外的一款膳食补充剂产品,吴文忠觉得机会出现了:这款产品有很大的市场空间。医诺用了5个月的时间,终于将技术转化为产品,但新问题出现了,满公司的科研人员,产品销路何在?吴文忠决定亲自出马找客户,他和一家进出口公司谈了5吨产品的订单,但对方要求医诺一个月内必须交货。
“当时全公司的人都觉得这是无法完成的任务。团队那时还没有产业化经验,甚至很多生产设备此前都没见过,我们是要借助大连一些高校、研究所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生产。”但吴文忠还是坚决接单了,“生死一线,订单交上去我们就活过来了,交不上去我们就死掉了!因为我们已经没钱了!”破釜沉舟带来的是柳暗花明,一个月时间里,吴文忠等人一边和大学、研究所里的专家们进行探讨,一边买来很多相关书籍进行恶补,“边看边试验,摸索着开始生产,实验室、中试、生产三个场所,都是24小时不停地倒班干,一个月我们生产出了5吨产品成功实现交付。
“从点到圆”凝聚所有人努力
吴文忠没有忘记,政府对医诺的关爱有加。“区里领导一帮一,当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,可以直接去找他们。在征地、建设手续特别是需要跨部门合作的事情上,他们帮我们协调了很多事情;更重要的是在人才引进问题上,我们医诺在博士后招聘、吸纳海外高端人才团队上的需求很大,现在光博士后就有几十位了,在他们到此落户、安家等诸多方面,政府都给予了政策性支持,办事的速度和效率都非常高。”
有着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经费扶持,加上医诺本身经由最初几年的摸索,逐步明白了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性,他们不惜成本,引进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模式、信息化管理系统,在2008年遭遇全球经济危机后,迅速搭建起一个优秀的领导班子,让企业的责权利分明,并与员工一道制定了企业的“游戏规则”,“我们申请cGMP认证的时候,用了3个月的时间,光负责部门写的文件摞起来就有好几尺高,之后美国专家现场审核一次性通过,他们非常震惊,问‘你们怎么这么快就通过了,有的公司就是花费一两年时间还通不过呢’。”
正是通过这样一场场攻坚战,吴文忠带领着凝聚力和战斗力愈发强大的医诺在“健康中国”的道路上一路走来。从当初创业十几人的团队,到如今的240名员工,从最初几间简陋的办公室,到如今拥有恢弘的厂房,从原来的几台旧设备,到如今多条生产线、过亿元的固定资产……吴文忠表示医诺实现了“队伍和组织的从点到圆”。但这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新的起点,因为他的“二次主动创业”今年就有望得到落实,“我们希望打造一个两头开放的创新创业平台,让更多有志于做产业化技术革新的年轻人加入团队,更多优质资本融合进入,在一个新舞台、新平台上实现再次快速发展,为中国的大健康事业贡献力量。”(记者曲宏波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