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旧徽州府包括安徽省歙县、休宁县、婺源县、祁门县、黟县、绩溪县。这里孕育出中国最著名的商帮:徽商。徽商,皆出生于贫困山区,种地无以生存。明代《安徽地志》所说的“徽人多商买,其势然也。”《徽州府志》载:“徽州保界山谷,山地依原麓,田瘠确,所产至薄,大都一岁所入,不能支什一。小民多执技艺,或贩负就食他郡者,常十九。”顾炎武说:徽州“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。徽人多商贾,盖势其然也”。 徽商、粤商、晋商、浙商、苏商一道,在历史上被合称为“五大商帮”。徽商、潮商与晋商,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“三大商帮”。
徽商萌芽于东晋,成长于唐宋,徽州人外出,多四处经商,徽商在茶业、木业、典当业等取得了不凡的业绩。徽商大都“待人接物,诚实不欺”。徽商亦不乏饱学之士,或科举出仕,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如朱天泽“从兄贾闽,盖课铁冶山中,诸佣人率多处士长者,争力作以称,处士业大饶”。又有阮弼“自芜湖自立局,召染人曹治之,无庸灌输,费省而利兹倍,五方购者益集。”明《神宗实录》载:“徽商开当铺遍于江北,资数千金,课无十两,见在河南者,计汪克等二百十三家。”这显然是徽州人身上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所致,“功课以儒业,宾名师以训之。”这种文化因素所形成的人力资本,即徽商本身所具备的素质,无疑是一种优势,它使徽商在经营活动中更胜一筹,是徽商兴起和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。徽州商人还设立“族学”,为宗族子弟提供正规的学校教育,有时亦惠及乡民子弟,所谓“天下书院最盛者,无过东林、江右、关中、徽州。”朱熹、戴震、胡适以及国家领导人胡锦涛等都是徽商之后,“大抵徽俗十三在邑,十七在天下”。经商致富后重视对子孙的教育是徽商的传统,所以绩溪胡家背井离乡到江苏经商谋生,一有收获,便加大对后代的培育投资可能也是孕育出政治家的首要原因。
汪道昆形容徽商是“贾而好儒”,兼具喜爱藏书,程晋芳、鲍士恭、马裕、汪启淑皆兴建藏书楼,所以徽商有了“儒商”之称。中国称“儒商”,实际上始于徽商,可以说是徽商创造了儒商,并形成了儒商精神,并融入传统文化之中,如旌阳程淇美“年十六而外贸,……然雅好诗书,善笔丸,虽在客中,手不释卷。”又如休宁人江遂志行贾四方时,“虽舟车道路,恒一卷自随,以周览古今贤不肖治理乱兴亡之迹。”章策“虽不为帖括之学,然积书至万卷,暇辄手一编,尤喜先儒语录,取其有益身心以自励,故其识量有大过人者。”又如黄锜“虽商而博涉左传史家言”,“货鹾淮扬间。国家边计倚鹾政,而两淮尤擅利权。商与官为市,当任者非桑孔心计无恨,则龌龊琐碎朝令夕易,顾歹卑诸商,诸商亦罕能伸眉吐气,与论曲直损益。”又有程良锡“昼则与市人昂毕货殖,夜则焚膏翻书弗倦”。张舜征曾言:“余尝考论清代学术,以为吴学最专,徽学最精。”
在明代,山西商帮和徽州商帮势均力敌。但从明代后期到清代嘉庆道光之际,在两淮盐业中,山西商帮每况愈下,徽商却迅速发展。弘治五年(1492年),户部尚书叶淇将开中法(纳粮开中)变为折色法(直接用白银换盐引),当时晋商多在北疆纳粮换盐引,因此受到打击,再也无法控制盐引,这时徽商挟其在两淮的优势迅速发展起来,“扬州之盛,实徽商开之”,“山东临清,十九皆徽商占籍”,“沪邑濒海,五方贸易。所趋,宣歙(宣城、歙县)人尤多。”徽商足迹已遍及松江、吴淞、嘉定和浦东了。
徽州望族汪姓如汪应庚、汪廷璋多在两淮从事盐业。歙县江姓乡绅江春更领导两淮盐业近五十年,自乾隆中叶后,两淮盐业几为徽商所垄断。究其原因,山西商人不重视读书是一重要因素,由于晋商无人能在朝廷担任要职,自然无法“左右”朝廷政策。徽商则是积极交结朝中高官政要,官商合一,以垄断市场。
徽商之中,最著名的就是胡雪岩。胡雪岩祖籍徽州绩溪,出身寒门,历经清朝道光、咸丰、同治、光绪四朝的乱世岁月。按清朝惯例,只有乾隆年间的盐商有过戴红顶子的,而戴红顶又穿黄马褂者历史上却仅有胡雪岩一人,成为名噪一时的“红顶商人”。
徽商,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。又称“新安商人”,俗称“徽帮”。《晋书》载,徽州人好“离别”,常出外经商。齐梁时,休宁人曹老常往来于江湖间,从事贾贩。唐宋时期,徽州除竹、木、瓷土和生漆等土产的运销外,商品茶和歙砚、徽墨、澄心堂纸、汪伯立笔等产品的问世,更加推动了徽商的发展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