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桃溪梅花灯】民间游艺。婺源县桃溪村旧时秀才中举或登进士第后及春节期间,均要舞梅花灯庆贺。梅花灯的龙头与龙尾以竹骨扎成,裱糊彩纸,龙身由13节木板活楔相连,木板上穿插梅花枝和柳枝,将枝头编成花篮、灯笼、宝塔、动物等各种造型,内燃点蜡烛,构成灯火映翠柏、梅花朵朵开的精彩画面,高雅之至。游舞时,鞭炮齐放,锣鼓震天,前有挂灯引路,后有乐队伴奏。 【桃源庙会】传统庙会。农历十月十五日在淳安县樟树乡札源村举行。源于祀奉唐越国公汪华九子。是日,村民将各家平时轮流供奉的九相公像捧至庙中,受人瞻拜。庙外商贩云集,交流物资,十分热闹。 【玩堕镖】节令习俗。端午游乐活动。盛行休宁县五城镇。五城有一支专替店家、客商承运货物的竹排队,龙排队都行一次玩镖活动。届时,在五城一面临河的横街,龙排队将两节竹排并列连接,排首放置一条木雕龙头,中部搭起架子,挂起彩旗,敲锣打鼓。沿河挤满了人群,龙排队办事员拿着堕镖叫卖。在竹筷的方端系一段红线,红线一头连着一个方孔钱为堕镖,买者不必先付钱,只需记个帐就可先拿一扎或几扎,一扎20支,每扎一块银元。然后将镖投入水中,由排上青年从架上腾空跃入水中寻捞堕镖。抬镖者凭镖数向买镖人取银两。整个活动气氛热烈,锣鼓声、喊叫声、水击声交织成一片。 【乌龙王庙会】传统庙会。流行于淳安县茶园镇。每年农历正月十八日祭乌龙王。每年一小祭,十五年一大祭。庙会日,观者数以千计。 【嬉灯】民间游艺活动。徽州区岩寺镇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日至十王日嬉灯。岩寺灯火扎工精细,花样繁多,色彩绚丽。永兴村的梅朵灯,用树桩做成形态各异的灯座,然后按其枝杆疏密,点缀朵朵红梅,入夜点上蜡烛,游嬉街头,呈现梅花争妍,春色满园的景色。广惠村的蟠桃灯,采用新鲜的冬青树枝,配上数量不等的蟠桃,夜晚远视,如同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。龙井村的刀板灯,在尺余见方的灯面上描绘戏剧人物、飞禽走兽、花卉山水,有的则写上灯谜。游嬉时伴以江南丝竹,令人心旷神怡。沿街店铺的花样灯,更是形形色色,名目繁多,有狮子滚球、鲤鱼跳龙门、丹凤朝阳、八仙过海、骏马轻骑等。尤为注目是大型龙凤呈祥、水漫金山、武松打虎、大闹天宫等折子戏灯,场面宏大,结构复杂,用料考究。岩寺嬉灯接一户一灯或按丁(男)出灯,扎灯和嬉灯开支自理,各街村有正副灯头负责筹备嬉灯。岩寺镇灯虽是春节一年一度,如遇特大喜庆也破例举行。如清光绪皇帝登基、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、东岳庙开光、日本投降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。 【下元节】传统节日。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,是祭拜祖先亡灵的节日。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,折锡箔为银锭,装入白纸糊的袋中,正面写"谨言冥宝一封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",下书"子孙某某百拜",背面写"某年、某月、某日谨封",俗称"金银包",叩拜后焚化。 【献彩会】传统庙会。农历闰年九月或十月在歙县城举行,会期六七天。届时抬10个菩萨嬉游,沿街主要商店摆出各种造型的戏剧人物塑像和从事碾米、舂米、筛米的各种劳动群众塑像,各店堂张灯结彩,异彩竞献,故曰献彩会。 【压岁钱】节令习俗。农历除夕,年饭后,孩子们向长辈"辞岁",长辈都要用红纸包钱给孩子们,俗称"压岁钱"。 【岩前香灯】民间游艺。婺源县岩前村盛行中秋之夜游舞人物香灯。香灯以木架、芭蕉、南瓜、莲梗等构成人物框架,然后根据人物造型需要在芭蕉、南瓜等处,分单、双、撮插上特制的长香,每个人插香数少则几百支,多;达上千支,多塑造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》、《杨家将》、《白蛇传》等历史传说故事中的人物。如:诸葛亮手摇羽扇,神态自如;鲁肃玉带缠腰,帽翘颤抖;青蛇手持龙泉怒对法海;许仙与白娘子情意绵绵;关公送皇嫂等,造型副真,发惟妙惟肖。晚饭过后,锣鸣三响,村民出动点燃香灯。游舞时,前有"普天同庆"虎头牌开路,一座座人物香灯衔尾跟随,后有十番锣鼓个伴,沿着村道缓步游行舞动,后有十番锣鼓相伴,沿着村道缓步游行舞动,令观者目不暇接、拍手称好。
【飏灯会】民间游艺活动。盛行于绩溪县东乡。元霄节时燃放。飏灯据说由诸葛亮发明,又称孔明灯。由一只大灯和若干小灯组成,大灯上糊扎着用铁丝、篾片制成蜘蛛网状的灯络,用来盛放燃料,小灯即简易小灯笼,里面插上蜡烛,等距离系在细绳子上,挂在大灯之下。放时灯络上置放松明片、废橡胶和猪油夹棉纱捣成的团子,将燃料点火,使浓烟熏入灯肚,大灯依靠浓烟熏腾,牵引小灯升空。1984年元霄节,绩溪县荆州乡沙坝、庄子村,用160张纸糊成两盏大,高6米,各牵引80只小灯,同时燃放。一保飘落浙江境内35公里的新溪坑,另一只不知去向。飏灯易发火灾,放飏灯有"遍地积雪始放"的不成文规约,并非年年元霄节都能放。 【浴佛节】传统节日。农历四月初八日为浴佛节。是日,各寺院举行法事,诵经燃香。这天各家要吃乌米饭,并用乌饭供佛。有新嫁女的人家,要给出嫁女儿送乌米饭,顺带捎送两只鸡雏,以借助佛力的保佑,让新嫁女早生贵子。 【元霄节】传统节日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霄节,又称"上元节"、"灯节"。是日,家家户户吃元霄,元霄是用芝麻糖、豆沙或猪肉为馅,外用糯米粉包成圆团形,入锅煮熟而食,又名"汤圆"。晚上"送祖宗",在祖容前摆上酒菜,焚香祭拜,完毕将祖容取下,卷收入匣。是日,各县乡镇均有闹花灯活动,并有采莲船、蚌壳精、抬阁、舞龙、凤舞、地戏等游艺。旌德县庙首等地,元霄之夜新婚夫妇有骑"麒麟"进房就寝之俗。 【中秋节】传统节日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。是日,早上吃月饼、鸡蛋,晚上全家聚宴,谓之团圆。家人有外地工作未能回乡过节的,也要为他安排虚席,置怀筷,青示合家团圆。宴毕祭月,在庭院或堂前天井设一供桌,摆上月饼、石榴、红柿、桂花糖包等食品,点上红烛,焚香叩拜,而后品茗赏月。长辈常边赏月,边向孩子们讲述"嫦娥奔月"、"吴刚伐桂"等神话故事。人们可以至庄嫁地里自由采摘瓜果,俗称"摸秋"。有些地方扎稻草龙,周身插香,舞毕掷入河中,以祈丰年。至今仍保持吃团圆饭,吃月饼赏月的习俗。 【中元节】传统节日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,俗称"七月半",又称"鬼节"。旧时,家家准备酒食,烧香点烛焚化纸钱,祭奠祖先。酒食须有面点,如"油耙 "、"面脆"、"砸棚"、"风车"等。"砸棚"表示砸开地狱之门,让亡人迅速离开受苦之处。城乡均做盂兰会,超度冤魂孤鬼。届时,煮一大锅稀粥,用桶担着,另一个敲锣引导,将粥泼在三岔路口,施舍给孤魂野鬼,名"泼出巡"、"放水灯"、"放焰口"、"还枷锁"、演目戏等各种活动,歙县三阳坑一带还有祭拜明太祖母亲的习俗。以上旧俗今均不存,仅有少数人家至时在家门口燃香烧纸。 【周灵王香会】传统庙会。农历九月十二日在淳安县百庙畈毛家村举行。传为纪念周灵王而设。是日,四方香客会集,演戏三天。烧香瞻拜者,多为求子许愿、得子还愿。 【坐庙】节令习俗。徽州盛行中秋前一夜"坐庙",此庙专指越国公汪华庙,绩溪县登源村为汪华故里,故又以绩溪县为盛,以登源村为最。中秋节前一天晚上,家家户户携香、烛、果品至越国公庙,在越国公塑像前烧香、点烛、供果品,向汪王祈求保佑丰收,祈祷人丁兴旺,年轻的姑娘则默默地要求汪王能赐一个如意郎君。如果谁的心愿得以实现,来年坐庙,要供奉更丰盛的祭品。跪拜毕,坐在庙前赏月,也可在庙四周散步,年轻的恋人则可借此时说些悄悄话。但有一条规矩:不至天明不能散去。
|